【特约投稿】帕丽达·木萨别克:且学且思且行,共话访学感悟
发布日期:2022年06月17日 17:15

    【编者按】帕丽达·木萨别克,哈萨克族,中共党员,高级工程师。来自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生态环境局,从事环境宣传教育工作,同时也是新疆少数民族科技骨干特殊培养工作(以下简称“特培工作”)的学员。特培工作于1992年经国务院批准启动实施,每年为选拔出的新疆少数民族专业技术骨干联系落实高校、科研机构等培养单位,专门制定培养计划,进行特殊培养和实践锻炼。特培工作对于加强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促进新疆的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有着深远意义。通过特培对象的纽带作用,有利于进一步增强新疆和内地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促进新疆各民族人才队伍乃至广大人民群众思想观念的重大转变,加速现代文明成果在新疆的传播与应用。

43CBE

       圆梦名校,前行正当时。我在上海交通大学的访学时间为一年,分为理论学习和实操演练两部分。第一学期主要在上海交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系统学习理论课程,充分了解了环境科学、环境保护、管理政策等方面的基本知识,正确理解了环境问题与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增强了环境意识。第二学期在个人申请和环境学院的安排下,如愿到上海交通大学云南(大理)研究院、云南洱海湖泊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开展实践学习。在云南(大理)研究院,我的身份不仅是一名访学者,还充分发挥自身宣传教育工作优势,积极参与洱海科普宣传教育和洱海党支部建设中,多渠道宣传研究院一线科研人员、洱海保护治理工作和苍山洱海的美丽生态环境。实践出真知,在理论与实践结合、融会贯通的过程中,我对科学治理、生态环境保护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对如何将所学运用到边疆生态保护和建设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

43C04

       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在上海交大我看到了许许多多新时代的奋斗者,他们时刻传递着榜样的力量。我的导师王欣泽教授就是其中一员。他是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首席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同时也是上海交通大学云南(大理)研究院院长。他扎根一线,专注科研十五年,每年300多天“泡”在洱海,是战斗在洱海治水一线的科研人员、人民教师、共产党员,以实际行动践行了“选择交大,就选择了责任”。我的导师和洱海团队,心无旁骛齐心聚力做科研,将实验室驻扎在洱海之畔,全身心投入到洱海保护治理的研究工作中,传递着交大治水人的“接力棒”。他们是我心中的榜样,我要把洱海治水精神传承下去,走稳走实,让青春在党和人民需要的地方绽放,严格要求自己,胸怀梦想,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奋力书写别样精彩的人生篇章,为国家和社会发展作出贡献。

A8C0D

       穷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践其实。我深知此次求学机会的珍贵和来之不易,借助上海交大环境学院、云南(大理)研究院和洱海国家野外站平台,我参加多次实地调研和党团建活动,收获颇丰,对今后的工作有着重要的引导意义。白驹过隙,一年时光匆匆而过,不禁感慨,交大太大,甚至还没来得及将校园的每条路走完。但于我而言,一年交大人,终生交大人。绿树成荫的梧桐大路、古朴典雅的图书馆、青春活力的体育场和静谧唯美的洱海都深深地刻在了访学记忆里。回首来时路,所遇皆温暖。一路行来所遇皆是良师益友,是上海交大环境学院和云南(大理)研究院的领导、老师的指导让我明确方向,是同仁、同窗们的支持助我成长,还有独施厚爱远在首都和新疆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伊犁州生态环境局的领导、同事们,请允许我在这里向他们道一声“感谢”!今后我定会将所学运用到实际工作中,为建设美丽新疆、保护边疆生态环境贡献所有力量!

   

                                                                                                                                                                                                  (哈萨克文“帕丽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