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才实践 | 一馆珍藏岁月史,众智共话破局方
发布日期:2025年08月06日 08:54

图片

在国情社情民情观察中明确价值追求


编者按

图片

今年盛夏

荣昶储才十期学员赴云南洱源

切身体会

切实调研

寻找绿水青山中的金山银山


我们聚焦科技创新

我们深耕产业变革

我们守护教育初心

我们传承文化根脉


十期将用自己的脚步丈量祖国大地

用心灵感悟生命的美好


看遍山河壮阔

仍惜一草一木

我们将持续记录储才学子的思考与蜕变

与您共同见证青春与时代的交响


一馆珍藏岁月史,众智共话破局方


图片

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源县

图片

7月29日


7月29日上午,晨雾中的盘山公路蜿蜒向前,储才十期洱源社会实践团成员经过两小时车程,抵达洱源县炼铁乡山石屏村。这个坐落于黑潓江畔的村落,曾是滇西北重要的麻风病治疗点,如今在李桂科医生和当地村民数十年的建设下焕发新生。


图片


图片


在山石屏村党支部宣教中心举行的座谈会上,李桂科医生向同学们讲述了他44年来扎根山石屏村的经历。1981年,25岁的他第一次走进这座与世隔绝的麻风病疗养院,从此开始了漫长的坚守。从最初的医疗救治,到后来带领村民改善基础设施、发展生产,李医生用四十余年的实际行动诠释了医者仁心。通过他的讲述,同学们深入了解了麻风病防治的历史,以及当地村民与疾病抗争的艰辛历程。


图片


图片


座谈会结束后,实践团成员参观了麻风历史博物馆。馆内系统展示了当地麻风病防治的历史资料,包括医疗器具、患者生活用品、历史照片等实物展品。同学们通过实地参观,深入了解了当地在麻风病防治方面的工作历程。


本次实践活动以实地考察与专题学习相结合的方式,让同学们深刻认识到:山石屏村的变迁史,既是我国公共卫生事业发展的微观缩影,也是医者仁心与基层治理相结合的生动范例。希望实践团成员们把此行所见所闻转化为专业学习的动力,以实际行动践行新时代青年的社会责任。


图片

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

图片

7月30日


图片


7月30日下午,储才十期洱源实践团乘大巴前往上海交通大学云南(大理)研究院,进行交流座谈与参观访问活动。上海交通大学校长助理、党委宣传部部长、工会主席于朝阳,洱源县人民政府副县长许勇(挂职),上海交通大学云南(大理)研究院院长助理万峥等出席交流座谈会。


图片


图片


会上,实践团的四位行政组组长依次对各组研究课题成果进行汇报。行政一组组长张耀天报告课题为“洱源产业创新-生态农产品向文旅体验的转化模式”,他从成功转化和有待转化的九个实例出发,分析了成功原因和现存问题。行政二组组长杨淏雯围绕“洱海流域旅游利益共享机制探索”进行汇报,并从利用生态资源、发展旅游业和加强生态补偿等角度给出解决方案。行政三组组长张子涵进行了以“自媒体与生态文旅品牌传播的有效性”为题的报告,并着重介绍了由小组成员共同策划、剪辑的洱宝话梅创意广告小短片。行政四组组长柳皓文围绕“村民在生态保护与旅游开发中的双重角色”,从村民在生态保护中的保护者角色与旅游开发中的开发者角色切入,指出提高村民的主动性与主体性是当下进一步实现高质量生态保护与旅游发展所应努力的方向。


于朝阳老师在听完四个小组的调研汇报后,肯定了实践团成员们的调研成果,并勉励大家要怀中国心、拓世界眼、强健康体,努力成长为具有卓越领导力、突出综合能力和高度社会责任感的优秀人才。


图片


图片


会后,储才十期洱源实践团参观了研究院展厅。在讲解员的介绍下,实践团成员们了解了研究院的历史沿革,功能定位与代表性科研成果。俯瞰沙盘,领略环保形势;细察标本,感叹生态精妙。实践团成员们深受触动,对科技支撑下的生态保护事业有了更深理解。


结语

7月20日,40位储才十期学子在班主任和朋辈导师的带领下,前往云南洱源开展社会实践。“洱海藏龙山有仙,渔歌风送白云间”,在十多天的旅程中,同学们将分为四组,从不同角度展开调研,探寻洱源生态价值的创新实现。走进田野,深度访谈,用实践拓宽生命的体验。行万里路,知中国情!


图片

上海交通大学“荣昶储才计划”是由校团委和校教育发展基金会在上海荣昶公益基金会的支持下设立的优秀学生培养项目。该计划每年在全校范围内选拔招募50名以内学员,通过开展贯穿本科阶段、全面系统的综合培养,实施“文化培养”、“实践培养”、“健康培养”三大工程,重点培养学员的人文素养、责任担当、家国情怀、国际视野和领袖气质,努力引导学生在立足国情社情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实际,全面提升价值追求和综合素质,未来逐渐成长为具有卓越领导力、突出综合能力和高度社会责任感的各行业骨干人才或领军人物。



文稿 | 储才十期学员 陈珺僖 熊一川

编辑 | 储才十期学员 陈

摄影 | 储才十期学员 周济睿 张昕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