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大理白族自治州发布“洱海指数”,在“洱海指数”的编制工作中,上海交通大学云南(大理)研究院承担了主要工作。
据悉,早在2007年,上海交通大学环境学院的科研团队就来到大理,开展洱海保护治理相关的研究工作。2014年,上海交通大学云南(大理)研究院正式成立,围绕洱海保护开展系统、长期的研究工作。
将近20年的时间里,研究团队积累了与洱海相关的大量数据,可以为了解洱海演替的长期趋势、气候变化对洱海的影响、各项保护治理措施的响应与成效等提供数据支持。
目前,除了自动监测站的数据,团队成员每周都会对洱海做一次动态评估,包括洱海湖泊营养盐的变化、水质指标变化,以及藻类、底泥、生物群落等变化。同时,团队还开展多项专项研究,形成技术方案,与大理州展开合作,为洱海保护治理提供技术支持,如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技术、藻类控制技术等。
在人才交流与培养方面,每年都有许多上海交大的研究生来到大理,围绕湖泊保护展开实践与科研,共同为洱海保护出力。
上海交大云南(大理)研究院院长王欣泽介绍:“过去我们进行水质评价,主要是以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GB 3838-2002为基础,也就是大家熟悉的Ⅱ类水、Ⅲ类水这样的评价方法,洱海指数的编制,将过去单一的水质指标考核向整体生态考核的方向迈进,更加能够全面地体现洱海湖泊生态系统的变化,对未来的保护工作很有指导意义。”
云南日报-云新闻记者:段苏航 秦蒙琳
编辑:李兴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