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10月29日下午,由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上海广播电视台联合主办的《执牛耳者》校园行活动在上海交通大学闵行校区举行。活动特邀上海交大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讲席教授孔海南作《投身国家战略急需专业和事业 一辈子不后悔》专题党课。洱海湖泊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党支部(简称“洱海党支部”)全体党员和上海交通大学云南(大理)研究院员工代表在大理以线上形式参加学习。

会上,孔海南教授生动讲述了自己如何立志于环境保护事业,并在艰苦的条件下潜心求学,将个人学术追求与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紧密结合的实践历程。他深情回顾了与洱海结缘,二十年如一日地投身到洱海的保护与治理工作中,守护这片高原明珠的水清岸绿的经历。
现场气氛庄重而感人。一个个攻坚克难的瞬间,一段段感人的往事,在广大党员,特别是在青年党员中引发了强烈的思想共鸣。

专题党课结束后,洱海党支部随即组织党员,围绕“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洱海治理一线的实践与启示”主题开展专题研讨,旨在将现场激发的热情转化为扎根实践、服务国家的坚定行动。
研讨中,大家踊跃发言,分享专题党课的心得感悟和从中得到的鼓舞,以及对未来职业生涯规划的启发。纷纷表示,从孔海南教授的身上,看到了科研工作者的家国情怀与责任担当,更深刻理解了“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时代内涵。
高原湖泊污染控制中心科研人员孙天阳:
孔老师于我们而言,不只是传道授业的师长,更像是一座灯塔,他的精神始终鼓舞着我们!他让我们看见,原来有一种态度可以如此纯粹,有一种追求可以如此坚定,始终保持着对科研探索的热忱。科研精神是勤学不辍的坚守,是深度探索的勇气,是突破自我的追求,是敢于向难题挑战,不断挖掘自身潜能、力求精进的信念。科研从来不是一句口号,它是面对枯燥数据时的耐心,是遭遇实验瓶颈时的不放弃,是取得成果后依然保持的谦逊。工作中我们遇到了这份精神,它点燃了我们心中向上的力量,它让我们明白,成长不只是技能的提升,更是内心的丰盈与格局的开阔。我们要不断发掘自己的能量,学有所用,回馈社会。单位和领导为我们创造了坚实的后盾,注入了昂扬的斗志,为我们指明了方向,让我们在懈怠时重拾动力,朝着有意义的方向前进。我将紧跟团队的脚步,成为更好的我,做有意义的事。
在读博士汪金辉:
孔老师的事迹令我收获特别多,尤其是佩服他投身于祖国所需要的专业和事业,一辈子不后悔的世界观。我想对于我们大理基地的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孔老师就像一盏明灯,指引我们从研究方向上来聚焦高原湖泊洱海的保护工作,让我们切实服务于富营养化的溯源与湖泊水质水生态的探索中。同时,从我入学起,校园里就一直流传着老人与海的故事,从第一代守海人孔老师到王欣泽老师再到如今的沈剑师兄和封吉猛师兄。从最初的国家水专项,到如今的大理研究院和洱海国家野外站,他们二十年如一日地坚持,在内核上给了我们源源不断的正能量,让我们能够在科研道路上行稳致远。
此次专题研讨,不仅是对《执牛耳者》校园行专题党课精神的生动延伸,更是对“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信念的一次集体实践与深刻内化。通过深入交流,支部党员、广大员工及师生进一步统一了思想,凝聚了共识,坚定了投身国家环境事业、服务美丽中国建设的决心。大家一致表示,将自觉传承科学家精神,以扎实行动在洱海治理一线彰显新时代科技工作者的使命与担当。